Javascript 已禁用

请启用 JavaScript,然后刷新页面

登录 注册
  • 中医为什么那么关心病人的吃饭问题,从《伤寒论》说起!

    前言:仲景临证,以胃气的盛衰作为辨证、立法、处方、遣药的依据。较之二便、脉、腹、呕吐、汗出、寒热、渴与不渴等与胃气有关的症状体征,食欲状况与脾胃的关系更为直接

     

    有人说,中医看病啰唆,问寒问暖,不如西医干脆,患者坐下了就开检查单,报告回来就开药走人。

     

    的确,小小一个患者食欲,中医都很关注。“欲,贪也”(《说文》),因为欠谷而贪是一种需求。食饮是生命之需,患者对食物的贪求状况能反映人体生理、病理的方方面面,医者必须关注入微。

     

    仲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,非常重视食欲状况的辨证。《伤寒论》中有关食欲辨证的条文竟达35条之多,这既表明食欲辨证是仲景“保胃气”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,也是仲景临证详于问诊的示范,应该努力学习与效法。

     

    食欲多指主诉症状

     

    《伤寒论》中食欲状况大多是患者的主诉症状,如不能食、不欲食、消谷善饥和能食等,六经各篇均有分布。

     

    1.不能食

     

    此指各种原因所致的不能饮食。《伤寒论》中“不能食”共有14条,见于太阳、阳明和厥阴篇中,有呕不能食、腹满不能食、反不能食、饥不能食、干呕不能食等。太阳篇之不能食(98、120条,此条目序次据新辑宋本《伤寒论》,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,195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,下同)悉是因误吐、误下后的变证,非太阳本经之正证。厥阴篇中之“不能食”(332、333条)是胃气将绝的危证。唯阳明篇中之“不能食”最多(185、190、191、194、209、215、226、228、251条),均属阳明本经之证,然其病机有寒、热、虚、实之不同,临床当须分辨。

     

    2.不欲食

     

    此指不思饮食,但仍可勉强吃一些。《伤寒论》中“不欲食”共5条,有邪热郁胸,气机不宣,影响脾胃的“嘿嘿不欲饮食”(96、97条);热结于里,不能外达的口不欲食(148条);厥阴篇中的寒痰阻滞和上热下寒的饥而不欲食(326、355条)。从病情上看,可知“不欲食”较之“不能食”要轻些,但都是食欲减退的表现。


    3.能食

     

    此指食欲尚可,也是胃气尚强的表现。《伤寒论》载“能食”者9条,根据所在条文的不同情况,分别有“若能食”(190条)、“故能食而咳”(198条)、“能食者则衄”(227条)、“虽能食”(251条)、“其人反能食而不呕”(270条)。其中有的能食是胃气和的正常现象,也有的是胃气败绝的反常现象;有的标志着疾病向愈,还有的提示疾病有恶化的趋势。

     

    4.消谷善饥

     

    此指进食后消化甚速,易饥饿而食欲旺盛。《伤寒论》中仅有2条,即257条“消谷善饥”和122条“当消谷引食”。病机都是胃中热盛、精微耗散所致。

     

    5.食则欲呕

     

    此指食欲尚有,但进食后想吐,或食入即吐,终致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。如243条“食谷欲呕”、338条“得食而呕又烦者”,以及359条“若食入口即吐”等,从文字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食欲状况的轻重缓急。

     

    此外,尚有“饮食如故”(129条)、“初欲食”(192 条)、“食不下”(273条)、“人强与谷”(398条)等,都足以说明仲景在询问病情,描述症状方面诚是一丝不苟、至微详明,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

    与食欲相关的症状

     

    从病机分析,《伤寒论》中与食欲有关的各种症状,有寒、热、虚、实等不同属性,以此为纲来观察食欲状况,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。

     

    1.阳明中寒

     

    阳明属胃,中寒者乃胃中虚冷。若患者脾胃素虚,加之外寒直伤胃阳,或误用苦寒攻下,必致中虚寒盛,阳气衰微,不能腐熟水谷,因而食欲减退。如194条“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,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”;195条“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头眩……” 191条“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……”190条“阳明病,不能食,名中寒”;243条“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”等均为阳明中焦虚寒证。

     

    可见,阳明虽主燥,病多阳热炽盛,但因中寒而不食者亦不少。中寒之证与体质有关,胃气素虚之体再受外寒侵袭,必然胃阳更衰,影响食欲。即使外受热邪,胃中之寒也未必就能化解,切不可认定阳明之不食都是属热属实。

     

    2.胃中积热

     

    邪热盛于胃者亦能杀谷,最多见者是消谷善饥、食欲亢进。如257条“假令已下,脉数不解,合热则消谷善饥……”122条“患者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……”等将消谷能食之症辨作为“热”。但在《伤寒论》中更多见的是因里热壅盛所致的食欲减退,如太阳篇中有汗不得法而热阻于胃,转属阳明的呕而能食(185条);阳明病下后,余热不尽的“饥不能食”(228条);热结于里,不能外达的“口不欲食”(148条);蛔厥之“得食而呕又烦者”(338条);少阳热郁“嘿嘿不欲饮食”等等。由此可见,热郁中焦,既常见消谷善饥,又可影响气机升降,伤阴耗液,出现纳差食少的证候,这在辨证上不容忽视。

     

    3.胃气虚损

     

    食欲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纳运功能是否协调,倘若脾胃虚弱,既不能纳谷,或虽可纳谷亦难运化等都要影响食欲。在太阳篇和阳明篇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误吐、误下所致的脾胃虚弱不能食。如120条“太阳病……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……”

     

    陆渊雷解释说:“一二日、三四曰谓病之深浅,不可拘泥日数。病浅而误吐之,则胃受刺激而为热,故食即吐,虽饥不能食;病渐深而误吐之,则胃受刺激而充血,故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。”又如98条:“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……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……”此因患者气血素虚,邪人里而表未解,医见邪入,竟二三下之,重虚胃气,因而不能食。

     

    此外,太阴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,运化无权;其主症是腹满而吐食不下,为太阴病的提纲证之一。再如厥阴病上热下寒,风木横侮脾土,脾胃受病,胃中空虚,故“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”等诸如此类的食欲变化都属虚。一般情况下,辨证时可作为鉴别脾胃虚损的特征性证候。

     

    《伤寒论》的除中证是胃气虚极的反常现象。332条:“……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。食以索饼,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。”333条:“……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”除中能食,是胃阳将绝前的虚性兴奋,故总属死证,是《伤寒论》通过食欲推测疾病预后的一种方法。

     

    4.实邪阻胃

     

    经云:“邪气盛则实。”这里的邪气是指湿热或实痰壅积于胃,胃失和降,因之不食。如215条:“阳明病,谵语,有潮热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;若能食者,但硬耳,宜大承气汤下之。”阳明病邪已入里,阳热亢盛,理应能食,今不受食,故曰“反”,又见潮热谵语,是燥屎已成,腑实太盛之征。

     

    又如251条提出“虽能食”“虽不能食”,用以讨论大承气汤的使用时机,能食与不能食在此均是胃犹未虚之实证,但肠尚未成实。还有因停痰实积于胸胃而致“饮食入口则吐”(324条)和“饥不能食者”(355条),前者属热属实,后者病在胸不在胃,故当知饥;但又因痰涎壅盛,所以虽饥而不能食。这里所论,不仅能通过食欲状况辨明疾病的属性,而且也能通过食欲状况确定疾病的部位所在。

     

    5.脾胃调和

     

    《伤寒论》中能食且食入不吐者都是脾胃调和的佳象。反之,不能食或反能食、或能食而呕,多是脾胃不和之故。

     

    试观339条“欲得食,其病为愈”、270条“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此为三阴不受邪也”、384条“下利后,当便硬,硬则能食者,愈……颇能食,复过一经能食,过之一日当愈……”以及129条“饮食如故”、192条“初欲食”等,都是脾胃调和,食欲好转,疾病向愈的条文。足以说明,食欲状况的顺逆是脾胃调和与否的重要标志。后世《脾胃论》中“善治病者,惟在调和脾胃”的学术思想,当是从《伤寒论》中得到的启示。

     

  • 中医治疗妇科病的优势有哪些?

    治疗妇科疾病涉及到内分泌失调,感染性炎症及组织增生等。现代医学近期疗效比较明显,但远期疗效并不尽如人意。现代医学治疗方面多采用激素和抗感染类药物及手术方法。而中医依据病人的个体差异,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殊症候和体征,个体化治疗,从而避免了许多副作用,发挥了中医药的优越性,尤其对于某些病种可补现代医学之缺憾。如:慢性盆腔炎,痛经,功血,围绝经期综合征,闭经(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),滑胎,不孕,卵巢囊肿等。

  • 中医治疗儿科病的优势有哪些?

    中医儿科治疗具有“简”、“便”、“廉”、“验”的特点,历史悠久,常用不衰,结合针灸、贴敷、推拿、按摩等特色疗法,治疗小儿常见病、多发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。

  • 中医外科的优势有哪些?

    急腹症治疗方面,通过服方药,结合针灸等方法,取得了肯定的疗效;
    中医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了重大进展,如研制乳癖消、乳康片等治疗中药;
    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利用外治法与内治法的综合优势,如中药服用、外敷、针灸等,必要时与手术、介入疗法并用,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
    中医药对烧伤病人恢复与皮肤修复有较好的支持作用;
    中医治疗肛门直肠疾病有较大的发展;
    中医诊治泌尿男科疾病也有很大进展;
    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过可喜的成果等。

  • 古今中外,有哪些中医大家,值得我们学习和跟从呢?

    (1)中国古代十大名医: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皇甫谧、叶桂、孙思邈、薛生白、宋慈、李时珍、葛洪;
    (2)国医大师:邓铁涛、朱良春、任继学、李辅仁、贺普仁等首批国医大师及其他国医大师;
    (3)郝万山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;
    (4)各地著名中医专家等。
    其中,郝万山、石学敏等老师均授国医传承班,并在青医说招生,敬请关注,报名学习!

  • 《针灸甲乙经》是一部怎样的书?

    又称《黄帝甲乙经》《黄帝三部针经》《黄帝针灸甲乙经》。西晋·皇甫谧撰,12卷,128篇,成书于公元282年。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,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,包括病因、病机、症状、诊断、取穴、治法和预后等。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,厘定了腧穴,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、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。

  • 《脉经》是一部怎样的书?

    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,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,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,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,阐析脉理、脉法,结合临床实际,详辨脉象及其主病,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,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。同时《脉经》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。

  • 《中藏经》是一部怎样的书?

    综合性临床医著。又名《华氏中藏经》,传说为华佗所作。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,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(以内科杂病为主)。医论部分共49篇,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,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,生死逆顺之法。所述病证包括阴厥、劳伤、中风偏枯、脚弱、水肿、痹证、痞证、瘕积聚等内容。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、痈疽等病,书中对一度盛行之“服饵”有较为中肯之评析。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。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,服法交代清楚。

  • 《难经》是一部怎样的书?

    原名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,又称《八十一难》,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。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,内容可能与秦越人(扁鹊)有一定关系。《难经》之“难”字,有“问难”或“疑难”之义。全书共八十一难,采用问答方式,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,内容包括脉诊、经络、脏腑、阴阳、病因、病机、营卫、腧穴、针刺、病证等方面。

  • 《神农本草经》是一部怎样的书?

   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,代代口耳相传,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,成书非一时,作者亦非一人,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、总结、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,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。文字简练古朴,成为中药理论精髓。全书分三卷,载药365种,以三品分类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多数真实可靠,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;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,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,对用药剂量、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,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。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“七情和合”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。

上传问题:


X

商务合作电话:
010-89205654

咨询时间: 早09:00 - 晚18:00

©Copyright(c)2017 qingyishu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3786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0476号  |  北京医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  |  网站建设技术支持-天润顺腾